Free Reading

202203读书

2022-03-31


1304《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

作者:J.M. 库切

类型:小说

评分 ✨✨✨✨

我好像看懂了,又好像没看懂,从安娜K到迈克尔K都践行着反现代化,安娜梦想着逃离冷漠的暴力、拥挤的巴士、等待买食品的队伍、傲慢无礼的店主、小偷和乞丐,梦想着逃离宵禁、深夜里拉响的警报、潮湿与阴冷,回到乡间去——在那里,就算她要死了,至少也是死在蓝色的天空下。迈克尔K前期变化经常是:再往深里想一层,他恍然大悟,如今留着那个xxx已经毫无意义了——唯一有意义的是母亲的骨灰(让我想起了许三多)。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可是现代性却似乎成了人不能回退的选项,让他安详的去种南瓜吧。

1305《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莎士比亚

类型:戏剧

评分 ✨✨✨

和《窦娥冤》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前在我的系统里就只有「爱情悲剧」这个标签,如今看一遍也挺好的,刻意安排的为观众写的一出戏,全都是刚好的意外。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从开始到最后五天只见了五面(效率奇高),第一面就一见钟情,第二面就结婚,第三天就共处一室(也不知道在干什么),第四天一个流放一个炸死,第五天两人就都死了;朱丽叶的父亲卡普莱刚开始对罗密欧的印象还是挺好的,还有这句:「蒙太古」算什么呢?又不是手,不是脚,又不是胳膊,不是脸,又不是人身上的四肢百节。想了半天好像在哪里听过,原来是「爱情公寓」里唐悠悠演朱丽叶的时候说过这句台词。还有有些台词好玩儿:爱得要温和,才能有爱的长久;感情太浓了,太淡了,都爱不到头。卖药的,你没骗我,这药性来得快!

1306《茶花女》

作者:小仲马

类型:小说

评分 ✨✨✨✨✨

名著就是名著,开书时有畏惧,看到前一百页觉得也就这样嘛,但是阿尔芒一开始讲述我就陷进去了,尤其到了玛格丽特的讲述和最后的信件让我得到了童年回忆的糖果。小学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现在的体会,但是让我念念不忘到现在总算和童年的自己握了握手。

大多数男性求而不得的欲望上升,轻易得到的食之无味,天生的受虐体质,经过长期等待,做出巨大牺牲,获得女性的爱情,给感官以诗意,肉欲迈向心灵的幻想,自以为高尚和卓绝。单纯的女性太好骗,却希望得到一个妓女的爱情,她们的肉欲腐蚀了灵魂,感官灼伤了心灵,放荡排除了多愁善感。

玛格丽特渴望爱情和真诚,咯血时握住了她的手,为她哭泣就可赢得她的心。可是周边的人不当她是人而是物,人生只不过是反复完成持续不断的欲望,灵魂只不过是维持爱情圣火的守灶贞女。在一生中终于有过一次真诚的爱情,她为此受尽磨难,哪怕是来自她最爱的人,直至死去。

1308《鹿川有许多粪》

作者:李沧东

类型:小说

评分 ✨✨✨✨

这本更接近普通人的视角,所谓生活,华丽、宏伟、高尚永远遥不可及,卑鄙、肮脏、疲倦却总是持续不断。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跨栏比赛,自始至终无法逃避。虽然偶尔会走运,品到一点轻松与成就感,仔细想来却也只是水湾里漂来漂去、终究会破碎的泡沫罢了。

中国读者对于李沧东会有共鸣的,个体在国家机器下的哀鸣,也许哪一天就是自己不经意间哼出来的。

1310《形影不离》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类型:小说

评分 ✨✨✨

看完最大的感觉就是好羡慕女性能有机会有如此好朋友的机会,反观男性讨论的都是时事股票军事政治运动游戏女孩子,更深入的交流几乎没有(有的话可能就发展成男性恋人了)。封面好玩儿,如果一生能有如此挚友该多么幸福,可惜反抗和早慧的女生往往不尽如人意。书的内容不像是波伏瓦的常见写作方式,回忆录般的写作,最后扎扎死亡太过突然又草草了事,好奇作者写作时的状态,也许是太过痛苦吧。 这句好玩儿:“七个孩子太多了,”安德蕾说,“肯定会有废物,三四个正好。”

1311《什么是主体性》

作者:让·保罗·萨特

类型:哲学

评分 ✨✨✨✨

主体性没脱离存在主义关于主体性的讲解,主要是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比较有意思,这次讨论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上不直接处理主体性的问题,对于马克思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哲学要不要「改造世界」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改造世界」的「难题」。所以个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是没有历史沉淀的,进而在毛眼里,重要的不是受了几千年封建主义思想愚弄的中国人民是不是愚昧落后,有没有主体性的「问题」,而是在矛盾错综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分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推翻「三座大山」并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难题」。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把个人的主体性和政体的主体性绑定起来是不合理的,从这个角度也解释了目前的一些个体的痛苦。

1312《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兰晓龙

类型:小说

评分 ✨✨✨✨✨

从电视剧过来的,91万字看了好久,和《亮剑》一样。广电总局/编剧/导演/总有一种能力,把动人的东西都干没了,这个故事最动人是最后没拍出来的20%,我们看到的永远不是全部。看过最好的战争剧本,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战争中普通人受的苦难,什么事情是它该有的样子。

第一次从南天门下来的时候老乡们给他们吃的的时候让人动容,大家说都是外乡来的孩子,一户引一个回家,让他们逢年过节的也有点儿酒食冥纸。 豆饼的动容:死的时候没人记得他的名字,但是我们都记得,谷小麦,河南焦作人。

小醉的动容:笑和四川话真好听 阿译的动容:如果我三生有幸,能犯下他犯的那些罪行,我宁愿去死。 死啦死啦的动容:1.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 做的对,很重要。 不辣的动容:我要带着叫花子蹦回湖南去。 蛇屁股的动容:碎了。 丧门星的动容:我要带弟弟回家去。 迷龙的动容:龙爸爸。 兽医的动容: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克虏伯的动容:克虏伯跪着,把枪口支在自己的下颌上——他已经把自己的脑袋打穿了。

我有眼泪给别人,但不愿 为自己痛哭;我没有使自己 适合于这世界,也没有美丽的 自辟的国土,就只好永远 渴望:为希望而生;在希望里 死去,终于承认了不知道 生命;接受了它又挥霍掉, 只是历史的工具,长路上的 一粒沙,所以拼命摆脱 那黑影,而他们因此讥笑我; 这就选择了寂寞,热闹的寂寞, 用笑声骗自己,漂浮在庸俗 生活的涡流里,而渐渐,我就说, 我是个庸俗主义者,无心痛哭

1313《愤怒的葡萄》

作者:约翰·斯坦贝克

类型:小说

评分 ✨✨✨✨

书中的故事似曾相识,最好的地方是两种叙事方法中短的那一章,基本都能把前一章升华一下。尤其是写银行、地主(郭嘉)那一章,所有人都被一种更庞大、超越一切的力量所主宰,那就是数字。有人痛恨驱使他们的那些数字,有人感到害怕,也有人崇拜它,因为它能让人逃避思想和感受。怪兽不再长大的时候,它就死了。它不能不长。以前还能拿起锄头保卫自己的土地,如今似乎成了自己的错。葡萄和最后的死婴象征意义很有意思。

妈妈要笑死我,用一只活鸡把小贩打得死去活来,她用鸡打完以后,那只鸡都没法吃了。她手上除了两只鸡腿什么都没有了。

1315《内闱》

作者:伊沛霞

类型:历史

评分 ✨✨✨

基本没逃离我的思维范式,宋朝吸引学者的原因在于它是妇女的处境明显地趋向变坏的时代。看《缠足》时就感受到了,这本里再嫁受到更强烈的限制。由于男人的统治在中国史里常被解释为意识形态使然,学者们常用儒学的复兴解释这些变化。妇女生活在尤其是哲学家程颐、朱熹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后变坏。

几个有意思的点:

  1. 《清明上河图》里除了明显的几个例外,剩下都是男人。
  2. 李清照1129年丧夫时已年过45岁,然而3年后她与另一位官员结婚(这桩婚姻只维持了几个月)。那位官员是贪图李清照的家产,而且还家暴。
  3. 欧阳修被姐姐的继女控告乱伦后,二十多年以后,当他61岁时欧阳修再次被指控调戏大儿媳吴氏。但是都没有明确的证据。

1316《日本文学史》

作者:小西甚一

类型:文学史

评分 ✨✨✨✨

写得好译的好,总体来说,日本文学史分以下几个时期:古代——日本式,中世——中华式,近代——西洋式。尤其和中华文明到有脉络的中世写的好,近世一笔带过,可能是因为日本近代文艺的基本性格似乎已有固定的基调,就是因受西洋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类似西洋近代的形态。白乐天在中世的影响非常大,日本人所作的汉诗几乎都模仿白乐天。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和歌的世界也引进了白诗的表现。

1317《新系统及其说明》

作者:小西甚一

类型:文学史

评分 ✨✨✨✨

本来先看的《悲剧的诞生》,埋头苦看了半天没看懂几句话,戏剧+哲学简直要了我的老命。转而看祖师爷的这本,看到书名就天然的好感,把自己的思想当成一个系统整体的阐述,而且直接就将其命名为新系统,好玩儿,他这个系统又自称为「前定和谐系统」。就核心思想来看,这个系统无疑是旧时代的系统,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价值在于自己达到这些观点的思想演变过程和理由,和老维一样,1234来答辩、说明和论证。因为哲学本身就是变化的,如果我们只关注结论的话也丧失了思考过程的乐趣,哲学思维过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往往远胜于其结论。

1318《浮出历史地表》

作者:孟悦、戴锦华

类型:女性

评分 ✨✨✨✨

上来绪论干了50页,教科书级的女性在历史中角色的定位。然后发现出现了很多没听过的名字,比如庐隐、沅君、凌叔华、苏青,搜了一下生平和作品,比如庐隐生下来外祖母去世了然后庐隐的母亲认为她不详,少年时和死神多次擦肩而过;苏青因为和汉奸有关系在建国后多次尝试融入主流都失败了,晚年凄惨。

从现在来看,资本主义和科技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工具化的劳动效率,此时发现原来女性可以不依附于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伦理毫无道理,生理差距也不会造成效率差距,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女性地位的上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推行合情合理的避孕方式总算赋予了女性一点自主选择权,科技对解放女性的程度远比争取女性投票权、女性权益法案(想当年,这些也是相当重要的进步)要高得多,能将女性从自然的钳制中解脱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两人合著的原因,很多观点在不同篇章都有重复。

1319《萨特传》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类型:传记

评分 ✨✨✨✨

想找本女性写男性主角的书,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只能从传记下手了。大多传记都是把人捧成神,这本好,完全把萨特祛媚了。哲学看到今天,自己哲学观好像也慢慢形成了,思考方式上是逻辑哲学,思考内核上更接近存在主义,所以对这本书有天然的好感。叫《萨特传》还是没有另一个书名《告别的仪式》好,毕竟只写了萨特死之前的十年加上波伏瓦对他的访谈(也许叫《萨特传》更吸引眼球吧)。编年体的10年没啥意思,访谈录绝对值得一看。无论从哪个角度,这本的访谈是处于最好的那一档,波伏瓦和萨特的亲密程度(导致萨特说不了慌),男性和女性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二者类似的哲学体系都让这次访谈挖出了不少东西——文学和哲学、阅读和写作、音乐和绘画、旅行和月亮、天才与平等与骄傲、男人和女人、身体和食物、金钱与自由、政治和社会主义、时间和一生、死亡与上帝。身体力行诠释了人是一个偶然的存在,而人的活动又是对这种偶然性的不断超越。人自身就是一个永不能解决又永远在解决之中的矛盾。